位於國境之北的特隆瑟(Tromsø),是探險家、捕獵者、研究學者通往北極海的門戶。

極地博物館(The Polar Museum)建立於1978年,距離挪威探險家羅德・阿蒙森(Roald Amundsen)乘坐水上飛機離開Tromsø進行最後一次旅程50年。在博物館內,可以見證這幾位偉大探險家如何開疆闢土、北極海的漁獵、民俗文化等,博物館雖然不大但展品相當豐富,且導覽有中文版本,來到Tromsø可千萬不能錯過這間博物館哦!

博物館位於市中心的港口邊,酒紅色的建築,入場需要門票NOK 100/人,博物館分為兩個樓層,大約1個小時可以參觀完。

20230310_130431.jpg

(極地博物館)

1號展覽室

北極的冬季獵捕活動

在1795年至1893年期間,已有14次冬季獵捕探險的紀錄,是挪威冬季獵捕活動史上的先驅時代。早期的獵捕活動以海象為主要目標,海豹、馴鹿和北極狐也是獵物。當時通常為大型探險隊,成員超過20人,然而,長期缺乏營養導致維他命C不足而引發的壞血病,以及大量獵捕導致海象數量減少,讓挪威早期捕獵期只維持約25年。20世紀初期,開始了北極狐和北極熊的獵捕活動,甚至遠征至格陵蘭。

斯瓦巴群島上的馴鹿

被認為是馴鹿界裡的小矮人族,習慣小群體行動,且在斯瓦巴群島上沒有天敵,因此斯瓦巴馴鹿的壽命也較其他物種更為長壽。此外,夏季時,馴鹿身上會長一層厚厚、高達10公分的脂肪,以做為漫長冬季的儲備營養,也可以保護牠們在負40度的低溫中生存。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,斯瓦巴群島上的馴鹿獵殺活動相當活躍,甚至導致馴鹿群瀕臨絕種。於是,1925年挪威獲得該群島主權時,禁止了狩獵活動,從最少的1000隻馴鹿存活到現今群島上約有10000隻馴鹿。

20230310_122049.jpg

20230310_122211.jpg

20230310_122232.jpg

20230310_122248.jpg

(1號展覽室)

2號展覽室

斯瓦巴群島(Svalbard),結合了Sval(寒冷)及bard(海岸),意為冷冽群島。1194年首次出現在冰島的著作,第一個文件紀錄則出現在1596年,荷蘭航海家Willem Barents率領探險隊尋找東北航線而發現,並且命名為Spitsbergen(荷蘭文為尖山)。17世紀初,英國人與荷蘭人開始大規模地捕獵海象與鯨魚,俄羅斯人從18世紀初開始參與狩獵。

3、4號陳列區

來自於Willem Barents新地島(Novaya Zemlya)的營地,包括捲布、刀、鐵撬、油燈和地圖。1596年為了探索與中國貿易的東北航線,在新地島緊急搭建。1871年,挪威北極探險家Elling Carlsen前往新地島時發現該營地的遺跡。

5號陳列區

展出陶器、菸管、指甲殘骸以及浸泡在鯨油的砂礫。來自於斯瓦巴的Bellsund,1610年至1650年,英國人在此設有兩個捕鯨站。

6號陳列區

來自斯瓦巴群島的荷蘭捕鯨站,包括泥碑、菸管、陶器遺骸、指甲、鐵鑰、羊毛帽。

7、8號陳列區

斯瓦巴群島捕鯨站中圖像和衣物殘骸。

9號陳列區

斯瓦巴群島的Likneset裡的墳墓,埋葬20歲初頭的男性,可能死於壞血病。

10至15號陳列區

來自斯瓦巴群島西岸的Russekeila(意為俄羅斯入口)的捕獵站,包括誘捕、釣魚器具、獵捕狐狸陷阱、造船工具、皮件、西洋棋盤、陶製菸管(這是在俄羅斯捕獵站中唯一被發現的違禁品,因為當時俄羅斯的宗教禁止狩獵者抽菸喝酒)。

20230310_122439.jpg

20230310_122504.jpg

20230310_122510.jpg

20230310_122613.jpg

20230310_122623.jpg

20230310_122648.jpg

20230310_122721.jpg

20230310_122726.jpg

20230310_122734.jpg

20230310_122743.jpg

20230310_122816.jpg

20230310_122821.jpg

(2號展覽室)

3號展覽室

捕獵海豹

每艘捕海豹船都會搭載工作小艇,當海豹出現在浮冰上時,獵人們就會搭乘工作小艇獵捕。二戰之後,改為馬達小艇,每艘小艇上有3個以上船員,步槍手坐在船首、划槳手坐在船尾,負責讓小艇安靜的划向海豹。坐在中間的船員則要負責將擋住航線的冰塊移除,並且跳上浮冰,以鎬(Hakapik)殺死海豹。

20230310_122910.jpg

20230310_122916.jpg

(3號展覽室)

4號展覽室

海豹標本

海豹是哺乳類動物,共有32種品種。在挪威水域,可以看到約7種海豹。海豹可以潛入200公尺深的水底捕捉食物,並且在水中停留20至30分鐘。潛水前,身體會先儲存大量氧氣,潛水時,將肺部的空氣排出,並且降低心跳。游泳時,擺動後肢前進,以前肢來操控方向。透過計算牙齒橫切面,可以推論出年齡。西元前約1000年至1500年,挪威開始有獵捕海豹的紀錄。

20230310_122953.jpg

20230310_123015.jpg

20230310_123022.jpg

(4號展覽室)

5號展覽室

挪威近代的捕獵海豹活動

挪威北部的HammerfestTromsø為捕獵海豹的主要據點,自1819年第一批北極圈夏季探險隊自Hammerfest出發後,從此有越來越 多船隻加入捕獵的行列。在1860年後,Tromsø的捕獵活動逐漸發展,並取代Hammerfest。

19世紀下半葉

4月至6月:白海(琴海豹)

5月至9月:新地島(髯海豹、琴海豹、海象)

秋:史匹次卑爾根與熊島(海豹、白鮭、格陵蘭捕獵鯊魚及鱈魚)

20世紀

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海豹相關產品非常受歡迎,1918年,捕獵的船隻數量創下歷史最高紀錄。戰後經濟蕭條,海豹毛皮價格崩跌,且政治因素也影響了捕獵場地。另外,時有沉船事件與船員喪命聞,1917年、1928年、1939年、 1952年都發生過不幸事件,共46艘船隻消失在大海中。

東冰場: 白海及周圍區域

北冰場 : 斯瓦巴群島附近海域

西冰場: 揚馬延島附近海域

格陵蘭與冰島之間的丹麥海峽

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

1970年,挪威政府嚴格限制捕獵海豹,獵人須有狩獵執照及國際許可。1973年,在環保團體及輿論反對下,歐洲經濟共同體公布禁止進口海豹毛皮。使的捕海豹船數量從1971年的34艘,下降到4至5艘。

20230310_123131.jpg

20230310_123139.jpg

20230310_123153.jpg

(5號展覽室)

6號展覽室,1897年至1928年北極航行的飛機

俄能(ornen)

1897年,瑞典工程師Salomon August Andree嘗試以此飛機前往北極,,但不幸失敗。

水上飛機N-24

1925年,Roald Amundsen嘗試使用這輛飛機飛往北極,並且同時使用另一架同型飛機N 25,兩架飛機都因緊急降落而未能達成目標。

約瑟芬幅德(Josephine Ford)

美國的探險家聲稱他於1926年5月9日駕駛這架飛機抵達北極,但目前仍有爭議。

飛船挪威號(Norge)

1926年5月12日,挪威Roald Amundsen、義大利Umberto Nobile及美國Lincoln Ellsworth,駕駛這輛飛機抵達北極上空,是歷史上的第一次

水上飛機拉薩姆47(Latham 47)

1928年,Roald Amundsen駕駛這輛飛機前往救援失蹤的義大利號itay,但途中無線電波聯絡中斷,六位探險家全數失蹤。

20230310_123525.jpg

20230310_123434.jpg

(6號展覽室)

7號展覽室

北極熊之王Henry Rudi,1889-1970

來自Tromsø的Henry Rudi,在1908年至1909年,獵捕了90隻北極熊。1908年至1948年,總共獵捕了713隻北極熊,使其獲得北極熊之王(isbjomkongen)的名號。最後 一次冬季捕獵是在1947年至1948年,最後回到Tromsø養老。

Wanny woldstad,1893-1959

身為女性的Wanny woldstad,打破了獵人是男性的刻板印象,與夥伴Anders Seterdal,連續好幾個冬季一同前往斯瓦巴打獵。她參加過射擊比賽,並且是Tromsø第一位女性計程車司機。1932年到1933年為Wanny第一次捕獵,秋天時,捕獵猴海豹、野雁及鳴塢,冬天則獵北極熊與北極狐。 並且根據自己所寫的日誌,寫了名為斯瓦巴的第一位女獵人的書籍。

麝牛(Ovibus moschatus)

耐寒的麝牛,能在負70度的環境生活1929年,從格陵蘭引進17頭麝牛到斯瓦巴群島,然而,全數死亡。之後挪威人會直接前往格陵蘭狩獵麝牛,因其肉質營養又美味。

20230310_123621.jpg

20230310_123606.jpg

20230310_123635.jpg

(7號展覽室)

8號展覽室

捕獵海象

北極圈內最大的鰭足亞目動物非海象莫屬,體重可達2000公斤,身長也可達到4公尺。母海象懷孕時間為1年,平均3年生一胎,並且會照顧小海象3年,直到其牙齒夠長能夠自己覓食為止。中世紀時,海象牙是非常具有價值的質易物品,海象也可製作繩索及皮帶。17世紀初,英國人與荷蘭人開始在斯瓦巴群島獵捕海象;18至19世紀,挪威人及俄羅斯人加入獵捕行列,因過度捕獵,海象數量急遽減少。直到1952年,全球禁止所有捕獵活動,海象的數量也才開始緩慢回升。只有加拿大、阿拉斯加、西伯利亞、格陵蘭極圈內的居民,每年可以有限度捕獵海象。

獵捕北極熊

北極熊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北極圈的浮冰上,只有即將生育小北極熊時,才會移至陸地。 史上第一次獵捕北極熊,為1596年荷蘭航海家Willem Barents的探險隊,當時在一個小島的外海與北極熊奮鬥超過2小時之久,之後這座小島就被命名為熊島。18世紀初,俄羅斯人開始有計劃的在斯瓦巴群島捕獵北極熊。1970年後,政府規定須持有狩獵執照許可才能在斯瓦巴群島獵捕北極熊。 捕獵北極熊的方法非常多種,1900年至1970年,使用一種會自動射擊的機關陷阱,將機關裝在山脊上,以海豹的油脂做為誘餌,誘餌和機關間有一條繩子,當北極熊被海豹油吸引、牽動繩子時,會觸發機關,讓瞄準北極熊頭部的步槍射出子彈。目前國際已發佈禁令,自1976年開始禁止捕獵北極熊

20230310_123902.jpg

20230310_123921.jpg

20230310_123939.jpg

20230310_123944.jpg

20230310_124001.jpg

20230310_124041.jpg

(8號展覽室)

9號展覽室

Roald Amundsen,1872-1928

出生於挪威薩爾普斯堡近郊,1890年自學校畢業後,依照母視的期望攻讀醫學,但在母親逝世後,於1893年輟學,開始參加北極捕獵海豹工作。之後,陸續加入比利時號(Belgica)南極探險、約阿號(Gjoa)西北航線、前進號(Fram)南極探險、莫德號(Maud)東北航線、N-24及N-25北極飛行探險、挪威號(Norge)飛船北極探險,最後,在義大利號(italia)搜救行動中失去音訊。

20230310_124108.jpg

20230310_124124.jpg

20230310_124150.jpg

(9號展覽室)

10號展覽室

Fridtjof Nansen和第一次前進號(Fram)探險

北極探險史上最輝煌、最周詳的探險!前進號確定了北極海盆深度、天氣觀察、並帶回北西伯利亞沿岸資料、當地動植物資訊、植物化石等。根據這些資料,整理出挪威北極考察1893-1896。

20230310_124542.jpg

20230310_124636.jpg

20230310_125118.jpg

(10號展覽室)

20230310_125803.jpg

(紀念品店)

20230310_130458.jpg

20230310_130506.jpg

(博物館對面有Roald Amundsen雕像)

[極地博物館 The Polar Museum]
地址:Søndre Tollbodgate 11B, 9008 Tromsø (看地圖)
電話:+47 77 62 33 60
價位:NOK 100/人
交通:搭乘28/34/42號公車於Skippergata下車
營業時間:0900-1700
停留時間:1小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髒小豬 的頭像
    髒小豬

    豬先生與豬太太愛吃吃吃

    髒小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