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天性的直腸肛門發育異常,統稱為肛門直腸畸形(Anorectal malformation),而無肛症是其中最為耳熟能詳的一個分類
胚胎
原始腸道分為前腸、中腸、後腸,後腸逐漸演變為後1/3段橫結腸、降結腸、乙狀結腸、直腸、上段肛管
胚胎第13天,發展出原始膀胱,原始膀胱和後腸連結的地方為泄殖腔,也就是未來生殖、泌尿、腸道的開口
泄殖腔由泌尿直腸隔膜分隔為泌尿生殖竇(演變為膀胱、臍尿管、尿道、前列腺、陰道、尿道球腺、前庭大腺)與直腸肛管。後腸終端有泄殖腔膜,在胚胎第七周時,泌尿直腸隔膜和泄殖腔膜聯合,演變為會陰體
會陰體的前方為泌尿生殖膜,後方為肛門膜,於胚胎第八周時開啟,成為消化道下端開口
流行病學
約1/5000的活產寶寶,男生稍微多於女生
危險因子
目前無確定的危險因子
可能與基因(Trisomy 13、18、21、Chromosome 22q11.2 deletion syndrome)、家族史(1.4%)相關
目前正在研究是否與母親過重、妊娠糖尿病、抽菸、使用氣喘用藥(類固醇、支氣管擴張劑)有關
分類
有三種分類方式,Pena classification for Anorectal malformations (1995)為目前主流的分類方式
(Pena classification for Anorectal malformations)
Perineal fistula,最單純的型態,可能會在正常肛門開口位置的前方看到開口,因此可能不會在一出生就被發現,而是隨著時間長大容易有便秘或失禁症狀才被診斷
Rectourethral fistula,最常見的型態,分為Bulbar與Prostatic,需要做下消化道攝影檢查確診,因為會影響手術進行的方式,Bulbar可以直接由屁股下刀,Prostatic則因為在較深處,一般會以腹腔鏡方式進行
Rectobladder fistula,約占10%,容易合併薦骨發育不全
Imperforate anus without fistula,約佔5%,其中又有一半是唐氏症病童,預後相對良好,80-90%到三歲時皆可正常控制排便
Persistent cloaca,尿道、陰道、直腸僅有一個開口,最為嚴重
Wingspread classification (1984)為學生時代在參考書(First choice)讀到的分類方式,但目前臨床少用
(Wingspread classification)
合併異常
泌尿生殖系統(33-50%),最常見的為膀胱輸尿管逆流、腎臟發育不全、隱睪症
心臟系統(15-33%),最常見的為開放性動脈導管、心房中膈缺損
脊髓脊椎系統(33%),最常見的為脊髓牽扯症候群(Tethered cord syndrome)
消化系統(5-10%),最常見的為食道氣管廔管
(合併異常)
VACTERL association,合併脊椎、肛門、心臟、氣管、食道、腎臟、肢端,其中兩項以上的缺損,即稱為聯合畸形
(VACTERL association)
臨床表現
一般會在新生兒理學檢查或出生時量肛溫時被發現,若一開始沒被診斷,可能會有未解胎便、腹脹、餵食困難、脫水、甚至休克等症狀
處置
(男生)
(女生)
三階段:保護性肛門造口、肛門重建、肛門造口關閉
保護性肛門造口:新生兒時期執行
肛門重建:約兩個月執行,在手術之前,需安排High-pressure distal colostography before reconstruction來確定有無消化泌尿廔管。若手術中有修補廔管,須放置尿管一周。手術後兩周,開始擴肛療程(Hegar dilator),一天兩次,每個星期增加一個號數,直到達到該年紀的理想號數(4個月內為12號)
肛門造口關閉:擴肛達到理想號數可以安排手術,一般是在重建後8-12周。造口關閉後,仍需繼續擴肛,但可逐漸延長擴肛的頻率,一天兩次à一天一次x一個月à一周兩次x一個月à一周一次x三個月
併發症
便祕,越低位病灶發生率越高。嚴重便祕、糞石塞住腸道,會讓上端糞水通過縫隙直接流出,反而會有失禁的表現(Overflow pseudoincontinence)
失禁,越高位病灶發生率越高。若有需要,可考慮以灌腸方式保持腸道乾淨,讓病童有較好生活品質
Reference
1.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1th
2. Pediatric surgery 7th
3. UpToDate
4. Dynam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