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崎氏症,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,是日本川崎富作(Tomisaku Kawasaki)醫生在 1967 年所發現
流行病學
是兒童除了IgA vasculitis之外,最常見的血管炎
主要分布於東亞或亞裔族群,日本統計,有1/100的兒童五歲之前都有被診斷為川崎氏症
好發於6個月到五歲的兒童,男生:女生=3:2
致病機轉
發生原因不明,目前推測可能與免疫、感染、基因較有關連
免疫
開始發燒的前一兩周,在動脈壁可發現嗜中性球(Neutrophil)浸潤—Innate immune response
疾病緩解之後,可發現CD8 T cell、NK cell浸潤—Acquired immune response
感染
目前的論點包括,川崎氏症是發燒加上淋巴結發炎、黏膜發炎,與某些病毒的病程相似(腺病毒、麻疹、猩紅熱);好發於夏天與冬天;男生比女生多(因免疫系統的Set-point有性別之差異,導致男生較容易因感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,而女生則較多自體免疫疾病)
基因
可以解釋為什麼亞裔族群較容易好發,但還沒有哪一基因被證實
臨床症狀
1. 無法解釋的發燒持續高燒五天
2. 口腔、黏膜、舌頭的變化,包括嘴唇乾裂、發紅,舌頭表面有如同草莓外觀的變化
3. 雙眼非化膿性的結膜炎(約佔90%),無分泌物,有時會合併怕光或前葡萄膜炎,且為Limbus free conjunctivitis
4. 頸部淋巴結腫大,直徑大於1.5公分
5. 四肢變化,手掌腳掌發紅或水腫,恢復期會有脫皮的現象
6. 全身多型性紅疹,卡介苗注射處會紅腫
7. 大關節發炎(7.5-25%)
8. 心臟血管的併發症,心跳快、Muffled heart sound(effusion)、動脈瘤
9. 其他前驅症狀(沒有特異性),包括噁心嘔吐、腹痛、食慾不振、咳嗽等
實驗室檢查
1. 血相:白血球升高(Left shift)、貧血(可能與IL-6、Hepcidin上升有關,導致腸道鐵離子吸收減少)、血小板升高
2. 發炎指數:CRP、ESR升高
3. Ferritin上升,須小心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
4. 尿液檢查:膿尿
5. 肝功能異常
6. 血脂異常
7. 關節液、腦脊髓液:白血球升高,但無其他感染的徵兆
8. 低血鈉:可能與冠狀動脈併發症相關
診斷
無法解釋的發燒持續高燒五天+四項以上臨床症狀
1. 口腔、黏膜、舌頭的變化,包括嘴唇乾裂、發紅,舌頭表面有如同草莓外觀的變化 (一個嘴巴)
2. 雙眼非化膿性的結膜炎(約佔90%),無分泌物,有時會合併怕光或前葡萄膜炎,且為Limbus free conjunctivitis (兩個眼睛)
3. 頸部淋巴結腫大,直徑大於1.5公分 (三根手指摸淋巴結)
4. 四肢變化,手掌腳掌發紅或水腫,恢復期會有脫皮的現象 (四肢)
5. 全身多型性紅疹,卡介苗注射處會紅腫 (全身)
常規抽血:CBC/DC, CRP/ESR, AST/ALT/Albumin, Urine analysis
心臟超音波
治療
1. 起始治療
- 免疫球蛋白IVIG 2g/kg run 12 hours
- 副作用:無菌性腦膜炎、溶血性貧血
- 中(30-50mg/kg/day Q6H)到高(80-100mg/kg/day Q6H)劑量Aspirin (抑制發炎、抑制血小板凝集)
- 日本、西歐:中劑量/美國:高劑量/台灣:各家醫院不一
- 副作用:肝毒性、耳毒性、雷氏症候群
- 只要有使用Aspirin之禁忌症,立即停藥
- 退燒48小時候,改為低劑量Aspirin(3-5mg/kg/day QD) (抑制血小板凝集)
2. 起始治療時,同時評估是否為IVIG resistance之高風險族群
- 若為高風險,則同時給予類固醇治療 (各個國家建議劑量不同)
- 日本Kobayashi score
- 2分:Na ≤133 mmol/L、AST ≥100 U/L、Neutrophils≥80 %、疾病開始的前四天就被診斷
- 1分:CRP≥10 mg/dL、Platelet ≤300000 /mm3、小於1歲
- Cutpoint:≥5分
- 台灣Formosa score
- 2分:Neutrophils≥60 %
- 1分:淋巴結腫大、Albumin<3.5 g/dL
- Cutpoint:≥3分
3. Refractory Kawasaki disease
- 開始治療後36小時到兩周,若仍持續發燒,或以退燒但又有新的發燒,且找不到合理的解釋,則當作Refractory Kawasaki disease
- 冠狀動脈瘤發生的機率提高
- 在18-24小時內開始Rescue therapy
- Second IVIG 2g/kg run 12 hours
- Methylprednisolone 30mg/kg/day for 3 days, then prednisolone 1-2mg/kg/day for 15-30 days
- TNF inhibitor
- IL-1 inhibitor
- Plasmapheresis
預後
死亡率約0.1-0.3%
復發率約2%
追蹤
若無冠狀動脈併發症,追蹤10-21年亦無明顯症狀,但無法確定未來粥狀動脈發生之機率有無提高
小於6mm之擴張,大多可緩解
大於8mm之擴張,發生心肌梗塞之風險提高
注射完IVIG後,11個月不施打活性減毒疫苗(卡介苗、MMR、水痘)
併發症—心肌梗塞
免疫系統攻擊動脈壁之內層,使中層釋放出Collagen以及tissue factor,會增強凝血反應,形成血塊,血流受阻—心肌梗塞;血管壁受傷,Fibrin增加,使血管壁彈性降低,往外沖出動脈瘤,若太大導致破裂,血流降低—心肌梗塞;發炎使血管壁逐漸Fibrosis,管腔變窄,血流受阻—心肌梗塞
其他
嬰兒:通常症狀不典型,容易延誤診斷,因此冠狀動脈併發症發生率較高
成人:1/4與HIV infection有關,常見症狀為淋巴結腫大、肝炎、關節炎
Reference: UpToDate, AHA, AAP
留言列表